本站诚实介绍Suning和全世界及百科知识,推动Suning国际化。

Suning 肃宁。如果你看到这行文字,说明因网络问题未能加载网页全部内容特别是图片,请稍后刷新本网页。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Suning News > Suning Sport >

肃宁县葛家庄:村庄与篮球的情缘

本文发布时间: 2018-Jul-29
本文内容:

一个400来户、1000多人口的平原农村,一个代课老师组建的村小学篮球队,一个把碌碡立起来、人站上去用双手做篮筐的篮球场……

谁也没有想到,肃宁县付佐乡葛家庄(Gejia Village, Cunzuo Township, Suning County),篮球(Basketball)这一火,就火了差不多半个世纪。

如今,在这个村里,男男女女、老老少少,都能在国家标准场地上打场有模有样的篮球赛……

葛家庄与篮球近半个世纪的情缘会告诉你,农民也可以有别样的生活。

一个篮球改变的乡村生活

2月19日,大风。

从382省道分出的岔路下来,一进肃宁县付佐乡葛家庄,砰砰的运球声已经顺着风灌进耳朵。

紧接着,三十出头、四十挂几、六十有余的球手们就出现在眼前!你过我拦,我投他盖帽,缠斗得不亦乐乎。

另一个篮筐下,几位女球手的姿势明显没有男子那么正规,但也能妥妥地把球砸进筐里。

葛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渤也在篮球场上,他告诉记者:“这会子人还少,过了中午你再看看——得排队!”

在当下很多县城都难得一见的标准化篮球场地,建在经济条件在当地只属中等的葛家庄的村头,这本身就是个稀罕事儿。而篮球传统在一个普通农村44年传承不断的故事,就更让人好奇。

不用专等那些热闹的场面,一场间隙,打球的、看球的村民已经七嘴八舌地介绍起来:

“小到刚会走、大到六十九,葛家庄篮球,个个有一手!”在这个1000多号人的小村庄里,说打篮球,能拉起20-40岁的青年队、40-60岁的老年队、35-60岁的老年女子队以及15岁以下的娃娃队各一支,正正规规打满场。

“挤不上就排着,两个队,11个球,哪个队儿输了就下场,换下一拨儿上。”庄稼人不会说“费尔泼赖”,但公平竞争和规则意识在这里已经是深入人心。

“夏天,晚上,下地干活刚回到家,老爷们儿甩了褂子,抹把脸,光着膀子先奔球场!打球多痛快啊,回来稀饭都能多喝两碗。”农民不习惯说运动健康,但村里人自豪地说,你看俺葛家庄“走道拖拉着腿的”(指中风后遗症患者)都很少。

今年59岁的李艳敏,是村老年女子队的一员。这个年纪的农村老太太,在村里一般的状态,总离不开揽着孙子打麻将。李艳敏却每天后半晌都叫上左邻右舍,带着篮球去球场。

问她上场能打多久,她说,一两个小时。

快60啦,真能打这么长时间?

“六十怎么了?我还能打到七十呢!”记者的疑虑刚一提出,李艳敏就提高了嗓门,豪气的话博得球友们一片喝彩。

也难怪,李艳敏走路带风,除了掉了一颗牙,平常感冒都很少。

相对这些显而易见的变化,篮球还给葛家庄带来一些看不见的东西。

2012年4月,葛家庄响应上级号召,清理各家房前屋后的土堆。在当地,村民原有在屋后堆土护基的习惯。如今,老做法已不再有昔日的实用功能。

“怎么把这个活儿安排下去呢?”李海渤想了想,先召集30多名篮球队员开了个动员会。于是队员们先从自家做起,再分包各户,挨家挨户动员。结果,3个多月就完了工。

“篮球,是我们村的凝聚力。”李海渤深有感触地说。

“过年的时候,别的村拜年进院就磕头,我们村是进了院先商量,回头咱打球去啊……”

李艳敏的丈夫也是一名篮球爱好者,两口子烧火做饭的工夫也能聊几句打球的话题,他们家的电视常年锁定央视5频道。篮球,给了他们一个更宽广的世界,而他们的儿子前些年也因为爱打篮球上了沧州体校。现在,还没上学的孙子也爱玩球,老两口特意给小家伙儿买了一个小号的篮球架装在家里。

这样的家庭,在葛家庄绝非罕见。

篮球基础好,自个儿村打不够热闹,葛家庄从2014年开始谋划并举办了农民篮球邀请赛。

从第一年6支队伍参赛,到2016年的十几支队伍;从同县其他村的农民组队参赛,到临近市县机关企事业队伍专程前来。2016年那场“大赛”,光是供给运动员的矿泉水,就喝掉了300多件。

“村里临时租了十亩地停放车辆都不够,观赛的车辆一直排到了382省道上……”李海渤自豪地回忆,“俺葛家庄可是出名了。”

葛家庄村老一代球手。

一所村小里长出的篮球传统

葛家庄篮球场的两侧都是耕地,麦苗油绿。在高大的白杨和巨大的灯柱俯视下,这个篮球场的观众席、休息区、护网一应俱全。即使是冬天的晚上,这里也会和白天一样喧腾。

63岁的退休教师刘如岭,是把篮球“火种”正式带回葛家庄的人。

但按他的回忆,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村里的退伍兵和高中毕业生,就已经在葛家庄打起球来。那时候村里没有篮球架,就把收完秋压场用的碌碡竖着摞起来俩,再站上一个人,俩手环抱成筐状……

这一场球下来,当球筐的人不累吗?

老爷子笑。“你要好这个,就不觉得累了。”

球也没有,破布缝个皮儿,塞上荞麦皮,球落到地上都弹不起来。可村里的年轻人还玩得不喊回家不吃饭。

1972年,在乡里读中学的刘如岭,遇到了北京来的大学体育老师常振佳。小学快毕业时才第一次真正见到篮球的刘如岭,在常老师的教授下,懂得了篮球规则,还成了校篮球队的前锋。

1973年,刘如岭高中毕业,回到葛家庄村小学当代课老师。因为有篮球特长,本来教数学的他,被分配兼体育课。

那时的葛家庄小学只有一个破旧的木制篮球架,一个篮球,其他的体育器材也很少,刘如岭就教孩子们打篮球。比起当时念5年级的李海渤,刘如岭其实只大6岁。很快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刘如岭,逐渐萌生了组建篮球队的想法。

这是葛家庄篮球运动真正意义上的开始。

“其实当时我也不会教,就是先讲讲规则,除打球之外,每天早起集合跑几公里步。”刘如岭说。

但当初,生产队里忙活一年,才分百十斤口粮。对打篮球这个既不能多分口粮,也不能喂饱肚子的新鲜玩意,家长们并不认可。

作为球队里的第一批学生,李海渤至今记得,当时家里兄妹6个,粮食不够吃。“那时候家长看我们一放学、不到吃饭时间就去锅台找吃的,都把饽饽藏起来啊。不是不疼我们,是确实不够吃。半大小子,吃穷老子,何况还要打篮球。”

为这,刘如岭多次到学生家里做工作。

直到1973年,葛家庄村小的篮球队,代表肃宁县参加了沧州地区小学生篮球比赛,拿了一个第三名回来。一下子,全村沸腾了。

打篮球在葛家庄一下子成了种地之外的“正经副业”。有的户,院里埋根盖房剩下的檩条,钉个没底的篮子;有的户,门口有棵树,在树上挂个铁丝圈;还有的户,在墙上画个圈,扔球干砸墙。

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机,也没有这么现代的交通工具,农活结束后,打篮球成了村里唯一的娱乐。

1977年、1979年,葛家庄村小在两年一届的地区篮球赛里,连续拿回两个第一。1980年和1983年,代表沧州出战的葛家庄小学篮球队,更是连拿了两届全省小学生篮球比赛的冠军。

1979年,河北省人民政府曾向葛家庄授予“河北省篮球之乡”称号。

刘如岭自己则从代课教师转为正式的人民教师,并先后多次参加篮球指导方面的相关培训,逐渐从野路子转为正规军,成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。

接踵而至的荣誉极大地刺激了葛家庄的村民,赶上县里有比赛,家长们“有车子骑车子去,没车子走着也得去看比赛”。

而村里日渐浓郁的篮球氛围,也深深影响了一代代的学生。

40多年来,经自己培训最终凭体育特长考出葛家庄的学生,刘如岭能有名有姓有下落地回忆出36个。他们中有北京体育大学的专业学生,也有输送到省队的篮球运动员,有的早年高中毕业因篮球特长被特招入厂、变成城里人,也有的担任了县乡各级学校基层体育老师。

在小小的葛家庄,一颗篮球的种子,就这样实打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。

葛家庄的妇女们也是篮球运动爱好者。

一个篮球梦想的沉浮和新生

葛家庄的做法是否可以直接复制到其他村子?

李海渤听到这个问题,连连摆手,“不太好复制,别的村没俺们村的基础。”

这基础是笼统而又具体。比如,你很难想象,在并不算富裕的葛家庄,为了看NBA,每个月多掏8元钱的有线电视费的户家不在少数。“俺们村的人,说起NBA都是头头是道,哪个球员擅长什么,哪一场打得好,心里都有数呢。”

葛家庄每年组织一场付佐乡农民篮球邀请赛,请来的裁判都是国家一级篮球裁判。可就是这些一级裁判,在村里吹哨也得“小心谨慎”。“看到有人犯规,围观的老百姓就嚷啊,几号走步了,几号推人了……”毕竟,大半个村都懂篮球规则。

葛家庄的篮球运动,也曾一度沉寂。

1977年恢复高考后,学习成绩重新进入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范畴。1982年联产承包、分田到户,各家各户开始忙着为小日子打算,挣钱、盖房、娶媳妇儿……打篮球和这些都不沾边。

1993年,县里取消了篮球比赛,1994年到1998年,肃宁县除了县级实验小学,一度取消了专职体育老师,就连获奖无数的刘如岭,也回归到数学老师的岗位上。

那段时间,葛家庄的篮球也没断,隔三岔五还有不少人约着打球。但经历过早先红火时光的老球手们都说,“萧条多了。”

男人们忙着外出跑皮子生意,女人们忙着在家缝手套做副业,小孩子忙着在学校念书认字考大学,曾经家家户户都立起来的木制的篮球架子,很多坏了就再也没立起来……

李艳敏从上世纪70年代就是校篮球队的主力,那段时间,没地方去打球了,她就等村小放学,去只有一个篮筐的场地上打半场。“也打过几年麻将,觉得不像篮球又锻炼又痛快,后来麻将也不打了。”

2008年李海渤当了村党支部书记,琢磨着村里弄点文化活动,“首选篮球啊。”

一呼百应。很快,村南就出现了一个红砖砌的篮球场地,村里置办了两副铁篮球架,砰砰的打球声又响起来了。

可没有专业的人指导,再怎么打下去,顶多也就是球迷。如何让葛家庄的篮球更上一层楼,成了李海渤特想解决的问题。

为此,他请回了刘如岭,和自己的同班同学、在肃宁一中当体育老师的李志军。

“连着开了好几个会,最终决定,刘老师和志军每周都回到村里指导训练,有比赛还兼职当裁判。”李海渤说。

有了专业指导,有了专业裁判,有了专业的组织,葛家庄的篮球玩出了新花样。如今,他们不仅要继续办好邀请赛,还准备从单纯的组织比赛到升级产业链条。

“青训必不可少,在县中学协作下,村里已经在筹建篮球学校,村里后辈的篮球之路会越走越宽。”李海渤说,目前,村委会正在以标准化篮球场为中心谋划建设一个篮球公园,同时,还准备建葛家庄篮球博物馆。“毕竟,近半个世纪的篮球故事,说都说不完。”


(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links 链接:
suning.com.hk
suning.shopping
suning.hk
gsuning.com
itsuning.com
suning.global
suning.international

2024-Mar-04 02:04pm

WARNING:

本网站以及域名有 仲裁协议(arbitration agreement)。

本网站是"非商业"(non-commercial)。

Suning County (肅寧縣 ; 肃宁县)
traditional Chinese: 肅寧縣
simplified Chinese: 肃宁县

Global & Suning (G & Suning)
全球与肃宁

Suning Internationalization
肃宁国际化

根据中国《地名管理条例》第八条规定,
"肃宁"的字母拼写为汉语拼音 suning

本网站诚信介绍"肃宁县"(Suning County, China),Suning 是中国地名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》第五十九条规定,注册商标中含有的地名,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。

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第十二条和第十四条、《伯尔尼公约》等国际版权公约的规定,本站对部分文章享有对应的著作权。网站绝非简单内容堆叠,也并非网站网址模版。


栏目列表